2023-09-08 10:44:26 來源 : 南方日報
(資料圖片)
高維
知網,再一次站到了風口浪尖。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6日發文稱,知網存在違反必要原則收集個人信息、未經同意收集個人信息等多項違法行為,責令其停止違法處理個人信息行為,并處人民幣5000萬元罰款。
如此“重錘”,有其原因。經查實,知網旗下的手機知網、知網閱讀等14款APP,存在違反必要原則收集個人信息、未經同意收集個人信息、未公開或未明示收集使用規則、未提供賬號注銷功能、在用戶注銷賬號后未及時刪除用戶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明明只是一個知識分享平臺,卻對自己的用戶這般“熟悉”,實在是讓人“受寵若驚”。而作為自2021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以來罰金最高的一筆處罰,網信辦可謂是動了真格,頗具標桿意義。
從“精準畫像”到“大數據殺熟”,從釣魚網站、木馬病毒,到垃圾短信、騷擾電話……大數據時代,隱私“裸奔”的危害有目共睹,保護個人信息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個人信息保護法就明確規定:“提供重要互聯網平臺服務、用戶數量巨大、業務類型復雜的重要互聯網平臺企業需建立健全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制度體系,承擔個人信息保護的特別法律義務。”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知網,非但不能以身作則,反而重蹈“店大欺客”的覆轍。無怪乎網友們得知消息后毫不意外,甚至還有人直言“罰少了”。
繼上一次因涉嫌壟斷行為被罰8760萬元,短短九個月內,知網已經兩次被罰。盡管兩次罰款的原因不同,一些共性問題已經有所凸顯。長年游走于學術和商業之間的知網,在價值觀問題上似乎還沒有拎清——旗下3家運營公司、多達14款APP“集體翻車”,難道只是純粹巧合?面對近年來接二連三的質疑,知網也不是第一次要表示積極整改了,為何不長記性?
家大業大,不抵用戶權益最大。早在2021年7月,滴滴出行因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被有關部門勒令下架,就曾引發公眾對企業數據合規問題的廣泛關注。上個月初,國家網信辦發布《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審計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處理超過100萬人個人信息的處理者,應當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審計,也傳遞出監管力度不斷加強的鮮明信號:隨著數據的生產要素角色更加突出,大型平臺的公共基礎設施屬性越發凸顯,個人信息必須“守土有責”。
這次對知網的嚴厲懲戒,教訓極為深刻,其他平臺企業也要引以為戒:筑牢信息安全的防線,切莫辜負用戶的信任。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