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7 05:38:07 來源 : 文旅中國
2023年度“敦煌杯”中國彈撥樂(琵琶、阮、柳琴)演奏比賽暨“敦煌國樂·浦江”國風音樂周于8月22日在浙江金華浦江落幕。本次音樂活動由“敦煌杯”中國彈撥樂演奏比賽、彈撥主題的系列音樂會與名家講座組成,來自全國各地的2500余名參賽者在舞臺上展現風采,同期舉辦的音樂會與講座為彈撥樂界的中流砥柱與新興力量之間搭建了交流的橋梁。音樂會與講座均以名家演奏為主要形式,本著傳承啟發的目的,為民樂的時代華章貢獻了來自彈撥樂界的聲音。
(資料圖)
傳承連接著過去、現在與將來,意味著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系列音樂會邀請老、中、新三代演奏家同臺,作品編排上也同時吸收經典與新銳,象征著中國民樂從過去走向當代,也必將在音樂家們的揉捻之間走向未來。
新加坡華樂團首席俞嘉在開幕式上獻藝
指上華章,群星薈萃
音樂周系列音樂會的首場音樂會以“指上華章”為題,由民樂大家傾情呈現,作品主題涵蓋民風民俗、傳統節日、大好河山與經典文學作品等。
音樂會以經典曲目《我和我的祖國》開幕,由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民樂名家以及參賽選手聯袂演繹,千人齊奏,奏響經典,將熱忱獻給祖國。由演奏家奉朝紅、李暉演奏的《龍船》展現了端午龍舟爭渡的熱鬧場面。演奏家魏青、劉桂連、魏育茹分別演奏《澳門狂想曲》《西雙版納的晚霞》與《云南回憶》三部作品,道盡作曲家與演奏者對祖國山河秀美壯麗的驚嘆與熱愛。琵琶演奏家楊靖與柳琴演奏家崔軍淼分別演奏《弄韻》《雨后庭院》,前者操韻于琴上,典雅不失活潑,后者在清新的旋律中,訴說過往的平常,別具意趣。琵琶演奏家俞嘉以《春秋》一曲致敬中國古老而又精深的文化歷史。演奏家董曉琳、魏蔚分別演奏的《云想花想》與《滿江紅》,以經典文學作品作為創作的核心出發點,以中國傳統文學哲思為骨,以現代音樂創作技法豐其魂魄,賦予了作品極高的藝術表現力。
在“指上華章”中,時間上的過去與現在,空間上的南方與北方,在作曲家的巧思和名家們的演繹之下交織在一起,共同構建富有層次感的藝術效果。
國韻雅歌,繼往開來
“國韻雅歌”是本次系列音樂會的第二場主題。本場音樂會作為“敦煌杯”賽至高潮時舉辦的核心音樂會,參與演繹的皆是當代彈撥樂領域內中流砥柱的音樂家們。他們在具備極高演繹水平的同時,又活躍在研究、創作、教育和表演等各個領域,以彈撥技藝的傳習與發展為己任,為彈撥音樂發展這一團“活火”的燃燒添柴。本場音樂會以阮與柳琴作為演奏樂器,匯聚了極具探索性和新銳性的音樂作品,古老樂器奏響現代中國的新聲。
演出現場
音樂會開始,阮重奏作品《重逢》便以其新穎的創作理念,以中國傳統樂器奏響來自大洋彼岸的藍調之聲。樂曲將吉他的技巧與旋律風格移植于阮之上,六位高水平演奏家馬蘭花、朱宏偉、張曉東、祝杭紅、張碧云、譚晶賦予古老樂器以新時代的開放之聲。劉星改編的阮咸獨奏《酒狂》在梅鵬程的演繹下,頗有“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的豪邁。緊隨其后的是由付月演奏的阮、柳琴協奏曲《颯》。此曲以彈撥音聲重寫《雁門太守行》為旨,以彈挑、過弦、人工泛音等技巧交替演奏阮與柳琴兩種樂器,在陣陣琴聲中展現青年作曲家的諍諍報國之情。由陳文杰創作的《悠遠的歌聲》則將聽眾自雁門沙場帶至絲路古道。演奏家馬蘭花柔和婉轉的琴聲將邊陲塞外的旖旎風光畫卷徐徐展開。張碧云的柳琴獨奏《望月婆羅門》以月為引,借月抒情。作曲家朱曉谷在創作時運用的掃弦吟揉等技巧,賦予了此曲婀娜空靈的音響效果。沙漠、韓雪兩位中阮演奏家合作演繹的《潮鄉行》以潮州音樂素材為樂曲內核,在富有潮州地區色彩的同時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盎然生機展現得淋漓盡致。由演奏家沈非獨立創作并演奏的《流連忘返》,以“刮”奏技法的朦朧色彩和左手連續勾弦打音的快速流動,讓模糊的樂曲有了能夠被“看見”的曼妙形態。富有京韻京味的柳琴與鋼琴作品《京韻·春雨》,在柳琴演奏家王紅藝和鋼琴演奏家馬君的合奏下展現,讓現代與古典相交織的聲音迸發出獨特的風格特色。由著名音樂人、演奏家馮滿天編創并演繹的《出水蓮》則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清新淡雅以阮咸與吟唱的形式予以展現?!皣嵮鸥琛币魳窌谌钕毯献唷犊蓯鄣囊欢涿倒寤ā窡崆闅g快的民歌節奏中落下帷幕,在冬不拉與玫瑰花的交織中,中國阮咸樂團五十余位阮咸演奏家們共同構建了屬于阮咸的璀璨動人之聲。
“國韻雅歌”阮、柳琴專場音樂會將阮和柳琴兩種彈撥樂器之美呈現在觀眾面前。阮和柳琴豐富多變的琴聲,搭配以中國過去與當下、傳統與交流之聲,演繹著獨屬于中國傳統樂器的詩情畫意。
國韻韶華,生生不息
系列音樂會的琵琶專場于8月21日晚奏響。琵琶演奏家們在這場專場音樂會中展現了自己高超的演奏水平,以琴會友,以琴傳道?!皣嵣厝A”音樂會以“時代”為音樂會內核。華夏五千年歷史仿佛被融匯于這場音樂會之中,濃縮于演奏家們的琵琶弦上。
自演奏家張雅迪所演奏的春秋戰國壯士一去的《袖劍與銅甲金戈——為琵琶獨奏而作》,到黎蕓演奏的秦時威嚴肅穆、震驚世界的《秦俑》,再到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湯曉風手下漢時金戈鐵馬楚漢爭霸的《霸王卸甲》,這件有著悠久歷史的樂器,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傳統,訴說著歷歷往事。
近代《潯陽月夜》的璀璨,來源于眾多音樂家們的演繹與發展,青年演奏家邵笑所演奏的版本集眾家之長,玲瓏剔透。而王憲、楊靖創作的《太陽神女》經演奏家陳甦超的演奏,高原風土展現得格外富于遐思。演奏家羅慧芳以一首《弦子韻》將北方鼓詞音樂的精髓在琵琶樂器上進行了絕美演繹。音樂會最終歸結到由楊婧、繆曉錚分別演奏的連接傳統與現代江南印象的作品《儂》與表達對未來美好展望的《云開月明》,歷史與時代的畫卷在演奏家的指尖緩緩鋪開。琵琶或鏗鏘有力、或溫婉清揚的音律不斷跨越著歷史長河,將過去的金戈鐵馬、風花雪月帶至眼前,又將當下的美好期待以音律送至亙古。過去與未來在琵琶落珠般的樂聲中交織,時間仿佛都在揉捻抹挑中模糊。
音樂會的演奏者們都是活躍于彈撥樂演奏舞臺一線的青年演奏家。他們兼具傳統技法和創新精神的表演形式,將新一代青年的蓬勃朝氣融匯于音符的跳動之中,在方寸舞臺上演繹著過去與未來的碰撞。承載著老一輩藝術家們的期待與盼望。新時代的青年演奏家們肩負著時代的使命,以當代的新視角去詮釋經典國民樂,為彈撥樂在新時代的流傳與推廣打入了一劑名為“繼往開來”的強心針。
本次“敦煌杯”中國彈撥樂演奏比賽暨“敦煌國樂·浦江”國風音樂周,在各位參賽選手和彈撥樂演奏名家的傾情演繹之外,還特別設置了幾場專家講座,在傳播專業知識之外,還就一些選手們關注的問題進行了回答與交流。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