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7 07:41:49 來源 : 新民晚報
來源:靜安區供圖
今天清晨6時30分,76歲的孤老李四杰早早地趕到江寧路街道76街坊舊改基地,在房屋征收與補償協議上認真簽下自己的名字。“馬上可以住新房了!”老人開心地逢人就說,樂呵呵地笑個不停。
(資料圖)
簽約首日就迎來99.01%的高比例生效,這背后是76街坊居民數十年的期盼與夢想!而隨著靜安區蘇州河畔“昌平路昌化路”街區合上最后一塊舊改“拼圖”,蘇河灣濱水商務集聚帶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升級。
“兩昌地區”舊改,居民盼了幾十年
江寧路街道76街坊,東起昌化路、西至江寧路、北至淮安路、南至昌平路,涉及二級舊里、新式里弄、老公房等共計709證,戶籍居民2439人。
76街坊所在的昌化路、昌平路,曾被稱為“兩昌地區”。尤其是在72、73地塊還沒有舊改征收的七八年前,這里曾因舊里小區集中,居民居住條件差,城區環境臟亂而被老上海人熟知。
2015年,72、73街坊舊改征收啟動;2017年,昌平路橋市政工程建設征收啟動……看著鄰居們紛紛告別舊里搬入新居,76街坊的居民羨慕不已。這塊靜安區蘇河畔最大零星舊改地塊上的人們,始終在等待屬于他們的夢想成真。
為了盡可能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條件,這些年靜安區政府想方設法修繕這里的老房子,給能加裝抽水馬桶的人家都裝了一平方米馬桶。但由于樓梯逼仄、陡峭,老人們夜間上下不便,很多時候,還是不得不用痰盂,這里的倒糞站也保留至今。
在昌化路453弄,84歲獨居老人陶老伯住在6平方米底樓小屋里,一張小床、一臺冰箱、一個電扇以及政府為他配置的簡易馬桶就是他的全部家當。小屋無法安裝空調,他又患有嚴重眼疾,夏天酷熱時只能“摸黑”爬到女兒騰出來的有空調的閣樓間里。多年來,他一直盼著住上新公房,有屬于自己的空調間。
2022年7月,上海歷史性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緊接著宣布將在兩屆政府任期即10年內,完成“兩舊一村”(零星舊改、小梁薄板等舊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在靜安,在江寧,零星舊改的腳步也從未停歇,2023年,76街坊終于盼來了新生!
今天上午,在舊改基地入口,居民郭瑾拉著50年的老鄰居徐大姐到“幸福76照相館”里拍照留影。她指著一套家具說:“這就是我們家的舊家具,1938年買的,當時抗日戰爭剛開始不久,我爺爺從虹口逃難到這里,那時候還屬于英租界。”
郭瑾告訴記者,雖然大家都盼舊改,但真要離開,還是舍不得這里的煙火氣、鄰里情。老房子里的故事,見證著人生百態,記錄著城市變遷,為了留下這些寶貴記憶,江寧路街道特別策劃了“留住江寧記憶,對話幸福未來”76街坊系列活動,為舊改居民設立了一間特殊的照相館,里面的陳設都來自舊改居民家中的老物件。
除此之外,街道還向舊改居民征集各種具有人文歷史價值,記錄百姓生活變遷的老照片、老證件和家族故事、弄堂故事,為這里生活過的人們,留下一段珍貴的獨家記憶。
創新與用情,攻克“天下第一難”
舊區改造,歷來被稱作“天下第一難”。
76街坊房屋類型多樣,有舊里、新里,還有老洋房和公租房。里面住的居民情況也較為復雜,其中殘疾人164人,80歲以上老人208人,低保家庭15戶,支內支邊90人。
不同群體有不同訴求。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充分發揮群眾工作優勢,創新“門口通氣會”“弄堂板凳會”“鄰里閑聊會”收集方案反饋,變“聽我說”為“聽你說”,加強對重點戶、難點戶的宣傳引導,為大家提供合情合理合法的解決建議……
“全過程人民民主”成為推進舊改的“金鑰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律顧問等也充分發揮知情知政、公信見證的作用,成為居民可以依賴的貼心人。
“最讓我想不到的是,我代表居民提的3點意見都被寫進了公告。”居民奚習勤說,今年7月,在大家推選下,他被選為居民代表,參加了舊改征收聽證會。為此,他收集了不少居民的想法,總結提出三條意見。
結果他欣喜地發現,最后公布的《房屋征收與補償方案征求意見情況和修改公告》中,自己提的意見全都被采納。“我真切地體會到了,政府重視人民意見不是一句口號!”
76街坊的另一大特點是公租房的承租人不少已經不在。其中,有107證因承租人死亡導致簽約主體需要協商變更;還有123證因身體不便、長居外地等原因,需要家庭內部委托變更簽約主體。為此,街道工作人員在兩個月里開了不下200場協調會,一戶一方案,甚至是一人一方案,將矛盾沖突逐一化解。
街道已退休的三位居民區原黨總支書記組成的老書記工作室,也活躍在這次舊改中,專攻疑難雜癥。
老書記張永義有一個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每家每戶的情況,和分析梳理后的各種對策:家庭有內部矛盾的15家,方案認識問題的10家,訴求“跑偏”的8家……“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小本子越來越厚,居民矛盾卻越來越少。
與老書記工作室搭班的,是街道青年孺子牛突擊隊。街道抽調年輕干部到舊改一線,宣傳動員、政策解答、矛盾化解、幫困結對……不斷聚合舊改“向心力”。
居委主任沈菊芬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常常被居民叫住:“主任,有個事情我家還在討論,能問問你嗎?”好不容易回到家,她還是放不下手機,不停有居民打來電話咨詢。
今年4月,76街坊舊改項目剛公示,孤老李四杰便慌了神:“我一個獨居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搬到哪里去啊,怎么買房啊,一點沒方向!”沈菊芬很快聽說了李老的苦惱,她專門上門探望安慰,李四杰干脆就委托沈菊芬幫他找房子,等拿到動遷款再購買。
沈菊芬反復篩選,找到一家聲譽不錯的中介公司,按照李老的要求選房,第一套挑中的房子因賣家動搖沒談成,沈菊芬沒有氣餒,繼續擴大范圍,最終選中了一套家具很新,采光也很好的二手房。李老上門看房時,越看越歡喜,馬上就支付了定金簽了合同。他說:“舊改沒簽約,房子先簽約。我這是用實際行動支持舊改!”如今,李老每天掰著指頭算搬家的日子,心中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期待。
翻開地圖,76街坊毗鄰的是中共中央秘書處舊址、MOHO綜合商業區。十多年來,持續不斷的舊區改造,讓本就充滿著歷史文化底蘊的街區煥發出新的活力。如今,作為上海“一江一河”重要組成部分和靜安區“一軸三帶”發展戰略重點區域,這里將迎來新生,成為蘇河灣濱水商務集聚帶的一部分,可謂充滿想象,未來可期。
新民晚報記者 潘高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