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9 05:37:41 來源 : 星空承載夢想
宇宙到底是如何誕生的?現在科學家還在積極的研究和探索當中,目前科學界最認為的理論就是大爆炸理論,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誕生于138億年前,當時有一顆奇點發生了爆炸,奇點是一個質量無限大、能量無限大、熱量無限大、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點,這個點爆炸之后,我們的宇宙快速的向四周膨脹,經過漫長的時間,宇宙才膨脹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宇宙中的天體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產生的,科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是唯一一次由能量轉化為物質的案例,我們所看到的恒星、行星、彗星、中子星等等,都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產物,我們的地球就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在太陽系中,一共有八大行星,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海王星的外面還有一顆冥王星,曾經冥王星也屬于一顆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采納了關于行星的最新定義,IAU表示一個行星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行星必須繞恒星運行,2、行星必須足夠大,有足夠的重力將其拉入球面,3、行星必須足夠大,得以讓其重力清楚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附近的其它相似大小的天體,在太陽系中,冥王星不符合這三個條件,所以科學家將冥王星踢出了行星的行列。現在冥王星已經被降為了矮行星。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當中,目前只有地球這顆行星誕生了生命,生命的出現給地球增添了很多色彩,同時也解開了地球上很多的奧秘,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地球誕生于46億年前,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地球表面布滿了巖漿熔巖,溫度和太陽表面的溫度不相上下,大約接近5000攝氏度,在45億年前,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撞擊所產生的碎片在地球周圍不斷的聚集,最終形成了月球,在40億年前,一顆帶水的巨大彗星再一次撞擊到了地球上,火和水的碰撞讓地球下了一場持續300萬年的雨,從而使得地球變成了一顆藍色星球,在37億年的時候,海洋中的藍藻類植物開始發生光合作用。
(資料圖片)
它們產生了大量的氧氣釋放到大氣中,也讓沒有生機的海洋開始有了生命,在24億年前,地球進入了休侖大冰河時期,長達幾千萬年的冰河時期,使得地球變成了一顆巨大的冰球,在5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在4億年前,植物開始登上陸地,為陸地生物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在億年前,魚類離開海洋走向了陸地,完成了最大脊椎動物的壯舉,就連人類也是由陸地生物進化而來的,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人類誕生于200多萬年前,當時地球上生活著很多其它兇猛的生物,猿類生物為了能夠長久的發展下去,于是它們選擇了群居生活。
群居生活不僅僅能夠有效的抵抗外來侵略者,還能夠促進彼此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頻繁的交流能夠使大腦的發育變得越來越快,由于猿類生物長期在一起生物,所以猿類的大腦變得越來越聰明,最終成功進化為人類,人類從誕生以后就開始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奧秘,現在科學家已經對宇宙有了大概的認知,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我們的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圍繞太陽公轉,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地球也在自轉,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公轉一圈的時間大約是365天,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路程大約是億公里。
古人常說:坐地日行八萬里,形容的可能就是地球的公轉,大家不要以為只有地球和其它行星在運動,看似平靜的太陽系,其實也在不停的運動。我們的太陽系每時每刻都在圍繞銀河系中心轉動,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銀河系的中心區域,存在著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黑洞在很早的時候就被科學家提出來了,在1783年的時候,一位叫做米歇爾的英國業余天文愛好者給當時著名的卡文迪許寫了一封信,信中他認為宇宙中存在一種質量足夠大,而導致完全黑暗,連光線也無法從表面逃走的星星,將其稱為是暗星,這是關于黑洞最早的推論,之后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暗星的概念。
后來到了1799年的時候,他出版了著作《天體力學》的第一版,到了1916年的時候,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了一種天體,當這個天體的質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連光都無法逃離,由于這個天體的引力太過于極端,所有連愛因斯坦本人當時都不相信黑洞的存在,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發表的同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給出了關于黑洞的引力場方程的第一個精確解。這個解認為,如果將大量的物質都集中在空間的一點,那么其周圍就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這個界面被稱為是視界,任何進入這個視界的物質都會被它吞噬,后來科學家將其稱為是黑洞。
目前科學家只知道黑洞是一個引力非常大的天體,黑洞的內部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科學家現在還不清楚,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在黑洞的內部,可能是一個極度扭曲的空間,科學家通過計算得出,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480倍,整個銀河系都在圍繞這顆黑洞運動,我們的太陽系正在以每秒240千米的速度圍繞它運動,大約每億年就會完成對質心的一次公轉,如果加上太陽的運行速度,我們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速度就是每秒630公里,一天大約是5200萬公里,這個速度已經超出了人類的想象,不過站在宇宙的尺度上,這個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就連光速都顯得非常慢。
要知道我們的銀河系直徑達到了20萬光年,這就意味著光速飛行還需要20萬年的時間,而我們的太陽系就在銀河系獵戶座的支旋臂上,距離銀河系的中心大約有萬光年,如果站在宇宙的尺度上來看,我們的太陽系屬于貧瘠區域,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得出,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太陽系正好處于銀河系的赤道面上,因此我們夏天看到的銀河才是一條帶,這對于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看到這里,可能有很多朋友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銀河系的直徑達到了20萬光年,那么我們的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有萬年,為什么說太陽系處于銀河系的貧瘠區域呢?
這是因為在銀河系中,大約存在400億到1000億顆行星,1000億到4000億顆恒星,如此多的天體,它們的分布并不是均勻的,在距離銀河系中心1秒差距的核心區域,恒星的密度就達到了每立方光年萬顆,當距離增加在40秒的差距時,恒星的密度就下降到了288顆每立方光年,當距離增加到100秒差距時,恒星的密度就只有顆立方光年,在太陽系的這片區域內,恒星的密度下降到了顆立方光年,這說明太陽系周圍的天體數量是非常少的,不過對于地球生命來說這也是有好處的。因為在宇宙中,超新星沖擊波、伽瑪射線暴等,都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他們擊中地球,那么將會給地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好在銀河系中心的天體密密麻麻,就像是一張巨大的盾牌一樣,很多的宇宙射線都被擋住了,這才大大降低了地球被宇宙射線擊中的概率,不過太陽系所在的這個位置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銀河系一共有4條旋臂,而我們的太陽系就位于獵戶座旋臂上面,隨著太陽系圍繞銀河系公轉的過程中,會在不同的旋臂中穿梭,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太陽系的這種穿梭過程,可能是導致地球生物大滅絕的主要原因,太陽系每隔億年就會完成一次旋臂之間的穿梭,而地球在6600萬年前,億年前和億年前,分別經歷了一次大滅絕事件,很可能并不是偶然發生的。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地球上的生物一共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于距今億年,這次生物大滅絕被科學家稱為是奧陶紀生物大滅絕,科學家認為,當時有一股強烈的伽瑪射線暴襲擊了地球,導致地球上百分之85的生物都滅亡了,在奧陶紀時期,地球上還沒有進化出陸地生物,所有的生物都離不開海洋。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億年前,當時地球已經進入了泥盆紀晚期,這個時期地球陸地上面的植物也開始慢慢形成,這次生物大滅絕導致地球上百分之65的生物都滅絕了,科學家認為,這次生物大滅絕主要和海底火山噴發有關系。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億年前,科學家認為這些生物大滅絕也是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當時有百分之96的生物都滅亡了。關于這次生物大滅絕的主要說法是大陸漂移說,科學家認為,在這個時期,地球活動非常頻繁,而且每一個板塊之間的運動相對加速,板塊運塊會造成火山噴發,海嘯等等,由于地球板塊運動非常劇烈,所以地球整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當時很多生物根本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所以很多生物最終都滅亡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2億年前,這次生物大滅絕導致地球上百分之76的生物都滅絕了,科學家認為,這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和地球上氧氣含量過高有關系。
由于氧氣的含量過高,所以容易發生火災,火災發生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辦法熄滅,所以很多生物都被大火燒死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這次生物大滅絕導致地球上的恐龍滅絕,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億年,如果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恐龍到現在還活著,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后,使得地球上的火山噴發,大量的巖漿和二氧化碳彌漫在空氣中,使得地球整個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能夠適應地球環境的生物生存了下來,無法適應地球環境的生物都滅絕了,人類就是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之后誕生的,人類文明能夠走多遠?目前科學家也不清楚,不過未來地球上一定會迎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法則,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這個規律,人類面對浩瀚的宇宙,更是顯得蒼白無力,我們的銀河系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星系,在銀河系的外面還有更大的星系存在,比如說室女座超星系團,它里面包含了本星系群和100個星系團,直徑達到了億光年,曾經科學家認為,室女座超星系團是宇宙中最大的宇宙結構,但是在2014年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更大的宇宙結構,這個結構被稱為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它的直徑達到了億光年,里面包含了500多個星系群,100000多個星系,目前人類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直徑達到了930億光年,這并不是宇宙的全部,宇宙或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所以人類想要解開宇宙的奧秘,還得繼續努力才行,對此,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