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8 11:29:56 來源 : 破浪歷史
武將在中國古代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們可以帶兵打仗為皇帝建立新的王朝,同樣地,如果武將雄踞一方,不失為王朝的一大憂患。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在建朝后都會想方設法地削弱武將的權力。
漢高祖劉邦亦是如此,依托蕭何的聰明才智,將猛將“韓信”收于麾下。漢朝建立后,劉邦忌憚韓信的勢力,便開始削弱韓信。韓信心有不甘,聯合陳豨叛亂,后在蕭何與呂后的鎮壓下韓信被殺,連同韓信的三族也未能幸免,只有其3歲幼子勉強逃過一劫。
(資料圖)
韓信自幼家庭貧困,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成為了孤兒。后來幸得鄰居大娘照顧才僥幸生存。這位親切的鄰居大娘還幫助韓信樹立志氣,希望他能夠像真正的男人一樣,志在四方。
韓信聽后心里很是感動,在叩拜完這位對自己給予關心與照顧的大娘后,踏上了自強之路。天下正值混亂之際,秦王朝殘暴無情,天下百姓生靈涂炭。后來農民起義爆發,秦朝滅亡。
天下更新,萬物復始。當時天下分為兩派,一派是舊貴族項氏家族,與他抗衡的另一派為秦末農民起義中的劉邦,他本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后來依靠自己的左膀右臂成功地與項氏家族分庭抗禮。
韓信認為項氏家族是戰國時期的舊貴族,經驗豐富,財力雄厚,在這場爭霸中必能取勝。加之兩方都值用人之際,自己如果能夠加入項羽麾下,將來必定前途無量。
可韓信的如意算盤好像打錯了。他加入到項羽的軍營之后,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士兵,一直充當“工具人”的角色。自己的一身抱負無處可施。
項羽自認具有舊貴族的高貴血統,心高氣傲,剛愎自用,不肯聽從他人的意見。他認為自己必能在楚漢爭霸中取勝,劉邦對他來說不足為懼。同時對待軍營中的士兵更是嚴苛,習慣發號施令。
韓信看見這樣的項羽,認定他必不能成大事。于是就加入了劉邦的軍中,在軍營中擔任一個管理糧草的職務。但是,這也與韓信的鴻鵠之志相違背,并不是韓信心中所愿。
于是,韓信一氣之下便連夜離開了軍營,打算自謀出路。劉邦身邊有一位名叫“蕭何”的人,他是劉邦的智囊團之一,為人謹慎,善于察言觀色,具有膽識與謀略。
蕭何認定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將來必成大器。在蕭何聽到韓信連夜逃離的消息后,便騎上快馬,把韓信追了回來。上演了一出“月夜追韓信”的戲碼。
追回韓信的蕭何,向韓信許諾,一定會讓他帶兵打仗,一展宏圖。蕭何覲見劉邦,希望劉邦能夠讓韓信擔任大將軍,可劉邦卻對韓信這個人一無所知,哪會同意。
蕭何立馬提點劉邦,有了韓信,天下便唾手可得。劉邦是一介草民出身,他與項羽截然相反,項羽從不會承認自己的不足,而劉邦卻深知自己的短板,因此,劉邦很會采納別人的建議。
更何況,劉邦一路走來,已經見識到了蕭何的能力,他便采納了蕭何的建議,將韓信封為了“大將軍”。韓信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不得不說,這其中蕭何的功勞是最大的。
二、敗也蕭何
韓信被封為大將軍之后,他便上場帶兵殺敵。“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韓信雖然童年不幸,但是他在帶兵方面頗有天分。
楚漢爭霸中,劉邦的軍隊在韓信的指揮下勢如破竹,取得節節勝利,收復多處失地。項羽接連挫敗,最后,項羽留下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千古絕唱,自刎于烏江。
楚漢爭霸也隨著項羽自刎而結束,最后,劉邦稱霸中原,建立大漢王朝。漢朝建立之后,劉邦第一件事就是論功行賞。韓信也因為跟隨劉邦打天下而被封為異姓王。
韓信獲得異姓王封號的同時,也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封地與府邸。至此,韓信成為了有財有勢之人,雄踞一方。但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劉邦喜聞樂見的。
劉邦認為韓信功高蓋主,百姓也幾乎天天將“韓將軍”掛在嘴邊。如今的韓信雄踞一方,他本就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如若自己招兵買馬,發動叛亂,到時候劉邦辛苦建立的大漢王朝將會毀于一旦。
顯然,劉邦意識到了韓信對于自己乃至對于整個大漢王朝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他便無形之中一步步縮減韓信手中的權力,先是找借口奪掉了韓信異姓王的封號,將韓信封為“淮陰候”。
韓信雖然內心委屈,但是為了保命還是低調行事,平時所作所為也是格外的小心謹慎。對于朝政大事更是直接推脫,經常借口生病不參加早朝。
饒是如此,劉邦心中的不安還是沒有消失。韓信更是不甘于此,于是就聯合陳豨進行造反。陳豨被劉邦派往邊疆防范匈奴的入侵,他早年是韓信手底下的兵,對于韓信很是敬畏,對他的話更是言聽計從。
劉邦得知陳豨要舉兵謀反,連忙帶上一眾士兵將領親自前往鎮壓,韓信稱病未去。這時候,宮中無人,是韓信謀反的最好時機。他打算殺掉呂后和太子,霸占漢王室的江山,等劉邦回來,他也只能向韓信稱臣。
呂后得知韓信要謀反的消息后,連忙召見宰相蕭何,蕭何便假傳圣旨于韓信,稱“皇帝已剿滅陳豨等一眾叛亂者,現班師回朝,速來參加慶功宴”。韓信不得不去,哪成想從此一去不回。
呂后和蕭何將韓信騙來后,便聯合宮中的禁衛軍,將韓信殺死,韓信臨終時懊悔不已。隨后,呂后還下令將韓信的父族、母族、妻族都殺死,以絕后患。
雖然韓信造反一事牽連三族,但是蕭何可憐韓信的3歲幼子,便偷偷將他救了下來,他也是唯一一個僥幸逃過這場殺戮的人。這位3歲的幼子便是韓瀠。
隨后,蕭何將韓瀠交給了南越王撫養。南越是漢朝的一個附屬國,地處大漢王朝的南方,距離漢都比較遠,劉邦與呂后不會起疑心,韓瀠也能平安的長大。
南越王為了保護他,將他改為“韋”姓。就這樣,韓瀠在南越王的撫養下長大成人,他繼承了父親的膽識與勇猛,“韋氏”一族也成為南越的一大士族。
可以說,韓信的一生都與蕭何有關,蕭何力挺韓信,讓韓信得以大展宏圖,實現了抱負,成就了韓信;可后來,韓信造反,蕭何又聯合呂后,滅掉了韓信。
這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后來也是因為蕭何的善心才讓韓信的3歲幼子得以平安長大,蕭何的這一舉動也讓韓信的血脈得以繁衍生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