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12:07:30 來源 : 北京日報客戶端
(相關資料圖)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楊開忠
城市是人類活動中心,是人類活動驅動生物多樣性變化的主要動力源。聯合國人居署《2022世界城市狀況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城鎮人口的占比將從2021年的56%上升至68%。我國2022年城鎮化率已達65.22%,估計到2035年將達75%左右。因此,城市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開展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自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以后,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工作取得了全局性、歷史性、轉折性進展,但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亟待進一步加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城市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增長極。
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是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眾所周知,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怎樣讓人民生活更美好?關鍵在提升城市地方品質。最近一些年來,我提出和倡導超越以往空間經濟學的新空間經濟學。根據新空間經濟學,地方品質是一個地方吸引和留住人們來生活的稟賦。為什么提升地方品質是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關鍵呢?這是因為兩點:一是提升地方品質可以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好的教育、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文化生活、建筑和生態環境等消費品的需要;二是提升地方品質是讓人民群眾擁有所期待的更高要素報酬和收入的基本驅動力。第一點是一目了然的,關鍵在如何理解第二點。
大家知道,可持續的更高報酬和收入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基礎,而要提供人民滿意的更好報酬和收入,城市就必須在全球化競爭中具有競爭力即相對高的生產率。在高質量發展中,相對高生產率則主要由創新驅動。創新能力雖然決定于城市創新體系,但關鍵在掌握創新資源的人才,人才在哪里,哪里就有創新資源和創新。因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那么,人才在哪里呢?
根據國內外研究和經驗,人才喜好富有魅力的高品質地方,在一個流動的世界中,哪里品質高,哪里就會集聚人才。在這種意義上,人才驅動本質上是地方品質驅動。由此可見,地方品質在根本上決定地方吸引力、創新力和競爭力,是一體化全球化條件下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驅動力。
地方品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休閑等個人消費服務,生物多樣性,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以及速度。生物多樣性構成地方品質一個基本方面,它提升城市舒適性,有益于城市人群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改善人民群眾福祉水平。隨著人民美好生活對良好生態環境需要的不斷增長,城市生物多樣性在城市品質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推動城市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強化城市生物多樣性工作,是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成功之道。
把生物多樣性全面納入地方品質驅動城市現代化建設主流。新發展階段應適應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內在要求,抓住“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國家戰略機遇,強化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把城市生物多樣性全面納入地方品質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主流,落實國土空間“三區三線”,全面推進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建設,探索將城市生物多樣性治理納入廣域國土空間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的有效路徑。
發展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思路,具體來說,一是把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建設作為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戰略。二是把自然明確納入治理模式。從治理模式來看迄今仍主要將自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外在背景,而局限于“市場、政府”兩部門或“市場、政府、社會”三部門治理。為確保把生物多樣性全面納入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并付諸實踐,應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創新治理模式,實現治理模式從無自然的兩部門或三部門向納入自然的四部門轉變,讓治理心懷自然。
(作者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北京大學教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