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業界 科技快訊 數碼 電子消費 通信 前沿動態 電商

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國創中心總經理原誠寅: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都是汽車零部件行業面對的挑戰|環球新要聞

2023-06-24 00:35:07 來源 : 中國汽車報網

進入智能汽車時代,無論是業界提出的“軟件定義汽車”還是在智能駕駛成為汽車“新標志”的潮流中,其背后都離不開汽車芯片等零部件體系及生態的支撐。

“要解決技術創新的問題,還要解決商業模式變現問題,這是中國零部件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近日,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個問題上,還要解決與時俱進、與產業同行的問題,不然就會被甩開而得不到資本的跟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智能駕駛的合理性

在原誠寅看來,在智能駕駛產業“火”過幾年之后,從行業到企業應該冷靜下來認真思考,在技術研發之前要先把技術基礎的合理性想清楚。他對此有三個方面的認識。

首先是技術方案的合理性。如果技術方案不合理,產品也會面臨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同時也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浪費。以往企業追求高性能、高算力芯片的集成,如在智能座艙中,一味去堆芯片、比拼算力,但實際上這是不是實際需要的技術方案,包括未來供應鏈的安全都需要探討。

其次是成本的合理性。特別是在智能駕駛產業的發展初期,每一項資金的使用對于企業而言都非常重要,因此,要讓每一份投入產出其應有的價值。企業需要規模化出貨,如果成本沒有競爭力,必然會走不下去。

第三是應用場景的合理性。從依然較高的成本看,不是所有的車型都適合搭載智能駕駛。因此,現階段所有車都100%的配裝智能駕駛系統很難,要走通商業模式,一定要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

此外,相關企業面對的用戶場景,到底是2B還是2C,也是必須清楚的問題。原誠寅提出,面對普通消費者,企業應該把思維方式簡單化,抓住消費者最核心的利益點才是至關重要的。

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近來,從國外到國內,自動駕駛的技術研發遭遇了新的瓶頸,對此,原誠寅認為,自動駕駛還是智能駕駛,如何稱呼也是需要思考的。如果稱自動駕駛,意味著要往高級別走,要依托AI解決出行問題;智能駕駛意味著尋找一個比人工駕駛更智能化的迭代方案。

他談到,今年以來,ChatGPT和GPT-4的到來,使大家發現與傳統的思路不同了。當前面臨的挑戰,是所有人都關注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對汽車產業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到目前階段,不管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已是必然趨勢。在中國做電動化和智能化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有世界最大的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市場,有最多的應用場景,有政策和用戶的支持,這意味著中國的自動駕駛企業有機會嘗試新的技術新的模式。

近來,“出海”成為汽車行業的熱詞,原誠寅談到,時下大家說的最多的是“新出海”,其不僅意味著整車出口,未來一定會有一些主機廠到國外建廠,大規模輸出產品和技術,而且“新出海”代表著汽車行業中國方案和中國技術的出口。中國的零部件廠商,比如地平線正在與大眾汽車合資,意味著已經進入了跨國車企的視角,這是“新出海”的一個趨勢。還有個趨勢是電動化,在傳統賽道幾乎沒有機會,特別是發動機難以追上國外水平的情況下,電動化和智能化成為“新出海”的重要抓手。

“智能化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智能化汽車零部件和解決方案領域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商業模式的探索也很重要。”原誠寅表示,企業要靠盈利生存與發展,商業模式的探索不容忽視。

中國方案需要持續創新

如今,在智能汽車和智能駕駛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芯片的技術進展也備受關注。原誠寅表示,芯片對算力、能耗的要求,對先進制程的要求都很高。有了硬件需要軟件和操作系統,行業關心的是,國產操作系統什么時候出來,能不能圍繞操作系統把軟件應用生態建起來。圍繞這一生態,上下游能不能更緊密地協同等。

原誠寅認為,這些涉及的核心是中國方案。單點技術突破可能不難,但持續的創新以及耐心、恒心卻不易。中國方案的智能化體系不是單一企業獨立作戰,一定要上下游協同,從芯片到軟件到汽車電子、到整車、甚至到運營商都要協同。中國企業要利用好自己的產業優勢和場景優勢,不管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要把上下游整合到一起,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關于智能汽車的數據,原誠寅表示,智能汽車上的數據怎樣幫助企業優化智能駕駛是個閉環,數據如何才能共享共用是行業面臨的挑戰。

“智能駕駛示范區要做好兩件事。”原誠寅談到,一方面,要推廣智能駕駛的優勢,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帶來的益處,讓智能的車更安全高效,讓普通人乘車也更安全高效,這是教育示范,教育用戶;另一方面,示范區一定要探索商業模式,目的是讓國內的一些新技術得到驗證,讓新的商業模式得到驗證。

標簽: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
茲定于什么意思 2023-06-24 00: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