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7 00:48:09 來源 : 紅網
紅網時刻岳陽8月24日訊(通訊員 歐陽如 盧敏)2022年1月,我來到平江三墩鄉仁里村開展駐村鄉村振興幫扶工作并擔任第一書記。仁里村全村7.5平方公里,森林面積占61%,周邊沒有任何工業污染,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穿村而過,形成了美麗的峽谷,山間云霧繚繞,天氣晴朗的早上,朝陽為云霧鑲上金邊,人在其中,如臨仙境,美不勝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始終記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何將這里的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成為我們鄉村振興幫扶隊亟待解決的問題。
將心比心 接好扶貧“接力棒”
【資料圖】
仁里村全村21個組、368戶、1186人全部住在山上,2022年1月,我正式接替退休的老吳來到這里駐村幫扶,老吳走的時候依依不舍:“我在這里干了3年多,終于盼到了老鄉們脫貧,山里人勤勞、善良、聰明、勇敢,他們應該有更好的生活,由于大山隔斷了交通,現在群眾們還很困難。你要把我沒干完的工作繼續干下去,讓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遍仁里村每個角落。”老吳的話既給了我壓力,也給了我動力。
擔任仁里村第一書記以來,我走遍了這里每個角落,白天和老鄉們交談,晚上和干部們交流,入戶時,鄉親們拿最好的山貨招待我,自己卻過著拮據的日子,我深深地為他們的率真和善良所打動,從內心想為他們做一點事情。老吳走了第一步,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讓敬愛的鄉親們盡快踏上小康之路,經過半年的調研我和隊員們有了方向。
繼往開來 下好產業“特色棋”
平江是全國34個油茶重點縣之一,油茶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代就素有“油?!敝Q。在湖南平江就有這么一個村莊,古稱關山洞,村內居民以林、劉兩個姓氏為主,占總人口數的90%,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林、劉兩姓原是廣東梅州的望族,世代以種植油茶為生,清朝雍正年間,因特定的社會原因,被迫舉族北遷,行至關山洞,發現了大片生長良好的油茶林,族中長輩商議在此定居,世代以煉制油茶為業,至今已有300多年。關山洞就是仁里村的古稱,仁里村是典型的山區村,近代以來,仁里村油茶產業因交通不便,生產成本高,技術落后,逐步被邊緣化,入駐仁里村后,我發現大多數村民仍保留了采茶籽、曬茶籽、榨茶油的習俗,基本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利潤不高,但產業基礎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齊心協力 發揚家鄉“傳家寶”
油茶全身都是寶,茶油是優質食用油,色清味香,營養豐富,維生素E含量比橄欖油高一倍,并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質,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茶餅可以做農藥、肥料,油茶果皮是提制栲膠的原料,是長在山上的液體黃金。仁里村有油茶林面積7000畝,全部都是未經改良的老茶樹,至少有幾十年的樹齡,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樹齡的茶樹也不罕見,由于交通不便,目前能夠采摘出油的茶林僅有三分之一,老樹茶籽加上傳統壓榨工藝,產出的茶油較之改良品種更為純正,是長在山上的液體黃金,我和干部們認為,繼承發揚祖傳油茶產業,弘揚油茶文化是仁里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科學開發天然油茶資源,是實現仁里村振興的大道,在老鄉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已經揚帆啟航。
帶頭人回來了。林岳彬大哥是二組村民,多年在外務工仍然心系家鄉,在村支兩委的號召下,他回鄉發展油茶產業,把自家24畝油茶林經營得有聲有色,年純收入已達3-4萬元,產量正在逐年遞增,他對我說,誰不想自己家鄉好,油茶是仁里村的特產、特色,開發油茶資源,是我們奔向小康的唯一出路,我肯定是全力支持的,只要生產條件好起來,相信年輕人都愿意回來,生活就更有奔頭了。
條件好起來了。進山的主干道拓寬了,集體經濟合作社和個人合作社紛紛成立,品牌也有了,村里注冊了“関山”商標,生產搞起來了,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合作社購置了簡單的茶油壓榨過濾灌裝設備,去年全年共生產出售茶油50余萬元。
補齊短板 爭取政策“順風車
村民有了奔頭,產業有了發展,回鄉創業的人多了,但萬里長征還只走了第一步,新的問題接踵而至,采摘不便仍然存在茶山便道還只試點性地開辟了幾條,生產成本高油茶林沒有完成低改產量偏低,生產技術還是走的傳統路子油質雖好但出油率不高,市場還沒有打開銷售主要靠村民自主銷售和幫扶單位助銷,它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潛力無窮但需要大家扶著一步步走到小康大道。
政策來了,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都明確了要重點支持油茶產業發展,仁里村油茶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搶抓機遇,時不我待,今年我們將以油茶產業為核心,推廣油茶文化,發展鄉村旅游,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努力跟上鄉村振興的腳步。面對資金、技術、營銷等方面的短板,我們將全力爭取黨的政策扶持,積極引進現代化生產技術,帶動仁里村油茶產業突破瓶頸。我們將努力創造最好的生產基礎、最優的營商環境,為廣大企業到仁里投資油茶創造良好條件。
標簽: